“今年申请副主任医师职称时,要提交给医院的代表性成果中多了项‘健康科普成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阮巧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前并没这个类别。
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决定联合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并提出要求让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阮巧玲从2015年就开始做医学科普,她记得,当时的科普作品、做科普的医生远没有现在多。在阮巧玲看来,多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壮大了从事科普的医生队伍,增加了科普作品数量。
2022年11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建议》明确,加强健康科普机制化建设,将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在全国,上海率先提出了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河北、河南、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21个省市均已提出科普作品可以纳入医生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职称评审。
去年,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医生张康申请副主任医师职称时发现,科普作品可当作业绩成果了。于是,张康找到了2018年在中央级媒体作为专家参与录制的1个多小时的广播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一项业绩成果参评,顺利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23年印发的《北京市深化卫生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加强健康科普机制化建设,将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北京中医医院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修改后的职称晋升规则提高了科普的重要性,在该医院符合标准要求的科普作品权重相当于一篇专业论文,“分量还是挺重的”。
刚开始做科普时,张康和阮巧玲都没有想过科普成果可以为职称晋升加分。在张康看来,尽管做科普最根本的动力是热爱,然而想要大量而持续地产出医学科普作品,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这项制度的出台代表了国家层面对科普工作的认可,极大鼓励了广大临床医生从事科普工作。
2018年,张康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时,这个公众号只有信息推送功能。近些年,在科主任领导下,张康增加了出诊安排、互联网诊疗有关的资料、科室介绍等子栏目,公众号已经成了科室宣传推广的平台。目前,科室正在把曾经推送的文章整合成科普书籍,张康感到科普的成果正逐渐丰富。
根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监测结果,2023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46%,远超全国水平(29.7%)。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说,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作用是取得该成绩的原因之一,“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充分的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促进主阵地’‘健康科普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阮巧玲是微信公众号“华山感染”运营负责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华山感染”专业、高效又通俗易懂的科普让这个公众号迅速出圈,成为大众信赖的传染防护知识科普阵地。阮巧玲撰写的一篇防控推送文章阅读量高达1500万。从刚开始的创建者之一,到现在的负责人,10年来,阮巧玲和这个公众号共同成长。
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华山感染”还科普其他感染性疾病。丙肝曾经是一个很难根治的疾病,后来因为新药的研发上市,基本上可以治愈,“华山感染”专门科普了这件事。阮巧玲记得,有位粉丝留言,她曾经是位丙肝患者,正是因为看了公众号的文章,去医院看病开药,罹患多年的丙肝得以治愈。
读者的反馈,粉丝量、阅读量的增加让阮巧玲感受到了科普也是医生“治病救人”的一部分。除了微信公众号外,阮巧玲还参与编撰《疫苗简史》《张文宏说传染》《漫画·病菌、人类与历史》等科普读物,并参与《抗生素的故事》一书的审校。
“科普能增加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张康说。作为肾病科大夫,张康曾在临床上遇到得病10多年的“老病号”经常吃咸菜、酱豆腐、咸鸭蛋等,居然不知道应该低盐饮食这个肾病病人的基本生活常识,也不知道何为优质低蛋白饮食。在张康的耐心宣教下,“老病号”改变了生活方式,治疗也变得轻松了。
随着承担工作变多,张康坦言,她现在能分给科普的时间在减少,这是她目前科普工作遇到的最大困扰。这也是阮巧玲的困扰。2015年,阮巧玲刚开始做科普时,她所在的宣传小组每周开一次会,小组成员主动给自己定工作指标。随着临床和科研任务加重,阮巧玲分配给科普的上班时间,从刚开始的约30%缩减到了现在的10%-20%。
与此同时,慢慢的变多更年轻的医生加入到科普队伍中。阮巧玲说,更年轻的医生想法也更有创造力,好玩的视频、有趣的剧本、更专业的团队,这些新力量的加入让医学科普变得更有意思。